时光网特稿 科幻大片《环太平洋》在内地上映24天来,已连续三周蝉联票房榜冠军,成为暑期档的重磅炸弹。截至8月21日,其内地累计票房已超过6.6亿人民币,约合1.08亿美元,成为自1994年中国电影市场改制以来,首部中国内地票房超过北美票房的好莱坞A级制作影片。
而本片在北美主战场上映以来却连遭重击,在机甲怪兽文化的发源地日本,它的票房成绩也不甚理想。究竟这部科幻大制作为何在美日遇冷,却在中国市场大爆?记者采访了院线从业者、内地票房专家、资深影迷、普通观众,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番梳理,并试图从中找出答案。
一、为什么《环太平洋》在美国遇冷?
作为一部投资高达1.8亿美元(部分知情者爆料实际成本超过2亿美元)的科幻大制作,《环太平洋》无论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北美暑期档的重量级种子选手,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种子选手自从踏上北美擂台之后,却步步溃败。
首周3830万,不敌烂俗喜剧《长大后2》4250万;次周2993万,败给恐怖小黑马《招魂》;三周《金刚狼2》上位,《环太平洋》彻底跌出票房榜前六……无论是片商老板还是普通观众,都不禁要问一句:“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华纳与传奇影业分家,《环太平洋》从某种程度来说充当了牺牲品
宣传不力
《环太平洋》是华纳与传奇影业分家前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制作方传奇影业投资占75%,而发行方华纳影业只占25%。影片质量过硬,北美主流媒体人,以及获得评分都算不错。但影片周五在北美开画,首日只有3275家影院公映,而同样是华纳2亿美金投资的《钢铁之躯》,开画日排映就达到 4307家影院。
在今年6月27日左右,也就是距离《环太平洋》北美上映期还有半个月的时间点,《综艺》曾报道,本该是负责宣发的华纳大力宣传,为该片造势的阶段,但影片当时连宣传预算的70%还没有花出去。传奇影业CEO托马斯·图尔对此极为不满。
《环太平洋》究竟是传奇与华纳分家的无辜牺牲品?还是压断传奇华纳“8年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至今没有人能提供确切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宣传不力是导致《环太平洋》在北美遇冷的首要原因。
舍明星,赌视效
作为一部欲图打造成系列的原创型科幻大片,“第一集”这块敲门砖要冒很大风险,而《环太平洋》的选角策略则是软肋之一。电影把绝大部分成本都投在了机甲大战怪兽的视效塑造上,而人类角色则启用并非一线、票房能量欠缺的查理·汉纳姆、伊德瑞斯·艾尔巴以及菊地凛子等等,对于一部好莱坞超A级制作来说,这的确是一场豪赌。
重机甲,轻怪兽
另一方面,《环太平洋》的核心卖点为怪兽、机甲等来自B级片、特摄片的亚文化元素。多位影评人指出,好莱坞有传承多年的怪兽片文化,但巨型机甲这种完全取自日漫文化的设定,却难以令美国观众产生浓厚兴趣。例如,90年代美国曾推出过实拍机甲影片《机械威龙》,却遭遇票房惨败,其后的两部续集也成为影史炮灰。而《环太平洋》的确有“重机甲,轻怪兽”之嫌,对北美主流观众自然吸引力不足。
二、为什么日本观众对《环太平洋》不感冒?
北美票房反响不如预期,《环太平洋》只得寄希望于海外市场,因本片创作受日漫文化影响最深,所以日本成了片方最看重的票仓之一。不料《环太平洋》8月9日开画,首周末战绩2.08亿日元,未能撼动宫崎骏《起风了》冠军宝座,在与《末日之战》、《怪兽大学》的好莱坞兄弟之战中也遭遇败北,仅列周末票房榜第五位。截止8月18日,日本累计票房仅9亿日元。
巨型机甲战怪兽的设定脱胎自日本特摄片,而这股潮流在日本当下已然过气
略显过气的“致敬”
据日本电影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环太平洋》在日本票房不佳,首要原因是好莱坞电影对于日本的吸引力在持续降低,特别是在《哈利·波特》系列完结后,好莱坞在日本缺乏能够引领市场的拳头产品,品牌影响力也在下降。其次,《环太平洋》虽是向日本机甲怪兽特摄片致敬,但奥特曼打怪兽这样“古老”的特摄片形式,在日本也算是过了风潮。第三,《环太平洋》中戏份吃重的菊地凛子,在日本国内票房号召力有限,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萌萝莉”芦田爱菜,在日本也已被过度消费,商业价值也大不如前。
定位失策的“四不靠”
《环太平洋》的观众定位,在日本非常尴尬。影片主打机甲战怪兽,这一题材本身就难以吸引喜爱偶像片的“票房主力军”女性观众。《环太平洋》只得寄希望于另一大消费群体宅男观众,但相比真人电影,日本宅男则更钟情于二次元世界,《新世纪福音战士》和《海贼王》的剧场版,去年首周末票房纷纷刷破10亿日元,而这样的情况显然不会发生在《环太平洋》身上。
没了女性和宅男观众,而家庭观众显然会更青睐《怪兽大学》和《起风了》这样老少咸宜的动画电影。《环太平洋》在日本到底是拍给谁看?这个原本看上去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是现在《环太平洋》在日本面对的最大问题。
《环太平洋》在美国日本遇冷,却挡不住中国观众的热情。自7月31日公映起,首周2.9亿,第二周2.1亿,第三周1.47亿,连续三周蝉联内地电影票房榜冠军。截至8月21日,其内地累计票房已超过6.6亿人民币,约合1.08亿美元,成为自1994年中国电影市场改制以来,首部中国内地票房超过北美票房的好莱坞A级制作,这无疑也为审慎重重的《环太平洋2》打开了一条阳关道。(编者注:《泰坦尼克号3D》为重映片,其票房将计入自97年上映以来的全球总票房中,因而中国内地票房未能超过北美。)
时至截稿日期,《环太平洋》的“中国热”已经持续了24天,而其排映场次仅次于最新上映的《侏罗纪公园3D》和《激战》,位居第三,超过市场总体的12%,冲破7亿大关似乎不无可能。反观这部分账大片的在内地神奇的引爆始末,不难发现它的卖座有偶然成分,也有必然缘由,总结起来,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对手乏力 大片饥渴性消费爆发
《环太平洋》7月31日登陆内地之时,其最大竞争对手为上映已有五天的《速度与激情6》,不少业内专家曾预测此二片将重现去年“双侠互残”的惨烈局面。但不同的是,《速度与激情6》为2D片,虽然影迷基础很好,但上映时已有高清资源在网上流出,竞争力打了折扣;而《环太平洋》是主打3D排映厅。另外,同期的华语片为《小时代2》、《我爱灰太狼2》、《一夜惊喜》等一众瞄准儿童及女性观众的中小成本电影,主打视效大场面的《环太平洋》显然更符合观众对暑期大片的期待。 同时,国内市场在经历上半年《泰囧》、《西游降魔篇》、《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重磅华语片的洗礼之后,下半年的《富春山居图》、《小时代》、《不二神探》等口碑普遍走低,整个暑期档前期票房一直不温不火。《环太平洋》的出现,正好让观众对进口大片的饥渴性消费彻底爆发。
片中出现的中国机甲“赤红暴风”以及华裔三胞胎驾驶员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好莱坞大片的中国元素一向是吸引中国观众的利器,《功夫熊猫》系列、《007:大破天幕杀机》等片能在内地票房飘红,中国元素的植入功不可没。《环太平洋》中的中国元素十分讨喜,中国机甲“赤红暴风”、华裔三胞胎驾驶员、香港夜战等等,都在前期宣传及后期口碑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个“市场地利”则更为明显,近年来中国市场总体容量在迅速扩大。美国目前有40000余块银幕,而中国目前也近16000块。这样的市场容量,只要能占到三成以上的排片,上亿票房基本不成问题。如果口碑良好,几亿票房也并非遥不可及。
人和:中国观众讲情怀追视效 科幻题材稀缺
中国观众念旧、讲情怀,去年4月重映的《泰坦尼克号3D》在美国本土拿到6000万美元,而在中国却豪取1.5亿美金便是明证。《变形金刚3》、《蓝精灵》在中国上映时掀起的怀旧热潮至今记忆犹新。一位机甲迷就告诉记者:“《环太平洋》中巨型机甲大战怪兽这种设定,无疑戳中了每一个看着奥特曼、高达、EVA等日本动漫长大的中国观众的嗨点,这不仅是宅男极客等小众人群的挚爱,对现在90后的年轻观众也有强大的吸引力。”
中国观众的电影消费相对感性,且一向对主打大场面的视效巨制毫无抵抗力。《阿凡达》、《2012》在内地公映时的火爆程度令人印象深刻。《环太平洋》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本人是特效师起家,他不请一线大咖,而把绝大多数钱砸进特效的疯狂做法,在北美似乎成了败招,却在中国出奇制胜。
另外,科幻题材一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软肋,虽然中国没有欧美的科幻传统,但《三体》等国产硬科幻小说在主流文学圈内也曾风靡。可诸如《环太平洋》高达1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水平及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无论从财力还是人力上都尚未能达到拍摄科幻大片的标准。这也是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科幻大片趋之若鹜的一项重要原因。
《环太平洋》在中国票房的成功,会对好莱坞制片商更有启发性。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票房超过北美的好莱坞电影出现,比如明年上映的《变形金刚4》与后年上映的《功夫熊猫3》,都具有这一方面的潜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