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探讨小农阶级民族性的禁片——《鬼子来了》观后感
时间:2013-10-06 21:25 来源:时光网博客 作者:网络 点击:次
鬼子来了海报 《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思想和情感上双重的强烈冲击之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类似于“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也都会有自己所思考的关于姜文在《鬼子来了》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认识。虽然故事双方有很简单的身份,有着坚锐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一正一邪,但我们仔细的纵观全片后会惊奇的发现姜文似乎没有偏向某一方,我们认为的“一正一邪”只是我们下意识的认识罢了,甚至包括片中鬼子的大屠杀。片中代表邪的姜文会去批判,代表正的他同样会去批判。 在影片最高潮的部分,鬼子对乡亲们惨下毒手,笠原在得到长官的命令之下,将刺刀伸向了自己的那些救命恩人,一个喜欢小孩并每天给小孩糖吃的日本士兵也会在长官的命令下,疯狂地用刺刀刺死了那个儿童。这部分剧情作为高潮就是因为是最惊心最骇人的部分,也是全片剧情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除了我们震惊于鬼子的凶残伪善,更多的还是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作祟,我们潜意识的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具有“将心比心”的本性,即你如何对我,我就如何对你,然而在片中村民善待鬼子,鬼子却恩将仇报,以刺刀相向,我们大多数观众会在这一瞬间目瞪口呆,就是因为长久以来的已形成的潜意识里的价值观,被导演捏个粉碎,顷刻间荡然无存,我们会开始认为鬼子不懂得报恩,没有了最关键的人性,其实我觉得这恰恰有点片面了,鬼子还是有人性的,那几个受过百姓恩惠或与百姓有些往来的鬼子在接到长官屠杀百姓的命令后,也有过一丝犹豫,而姜文将他们的犹豫表现了出来,这也是片子较其他国产涉及刻画鬼子形象最与众不同的部分,后来鬼子心中的军国主义思想最终压倒了情感,向自己的良心举起了刺刀。 而与鬼子相对的,当地百姓以马大三为代表的,有人强行用枪指着马大三脑袋给了他两个战俘(一个日本军和一个日本翻译)让他保管,马大三耍了个诡计,将本来只是其个人性命与两战俘挂钩变为全村人性命与鬼子两战俘挂钩,后来我们则看到村子里的人善待战俘,甚至为其端屎端尿,给他们喂食连自己都视为珍宝的白面。因此,其实我们可以深一步的想到,这些老百姓本身是不对侵占自己家园的鬼子有任何的情感的,即使是憎恨也没有,所以他们透露出来的善良实质上是一种伪善良,也可以说是一种近乎愚昧的善良,他们善待战俘只是为了保命,仅此而已,他们是一旦发生任何情况就可以将两个战俘送回鬼子营领赏的,也可以直接将他们杀掉,虽然他们每个人怕惹祸上身而不敢自己动手,所以我们也可以推论,这群人其实对惨无人寰的战争没有任何感觉,对屠杀同胞的鬼子没有任何感觉,对自己一日一日丧失的尊严没有感觉,对自己被霸占的土地没有感觉,他们所求的只是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平平静静的过日子。他们善良的近乎愚昧,善良是为了自己私人的摆在眼前的利益,这一切都是近乎愚昧的。没有什么能比这部电影更能刻画出小农阶级的麻木愚昧,但是姜文本人并未对所有中国的农民失去希望,也没有武断的批判所有的中国农民,他设置的马大三这个角色正是出于此,当全村老小被鬼子屠杀殆尽后,马大三最后不顾国民政府的禁令,提着短斧就杀进了鬼子战俘营,但他并不是以一股脑地追杀某个屠杀本村民的鬼子,而是看见鬼子就砍,说明在马大三本人心里对鬼子已不是单纯的私人仇恨,而是上升为一个被深深伤害的民族对另一个残暴凶狠的民族的仇恨,从更深一步来看,这已标志了作为一个农民的马大三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尽管姜文本人并无意塑造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这个桥段里隐藏的则是姜文对民族传统的“根”文化以及血缘宗族关系中出发的情感的这一中华民族民族性的揭示。 所以说,这部片子已不是单纯的民族抗战题材,而是将中国国民性与日本国民性做一个简短而深刻且不易察觉的对比,以此批判本国的国民性,但对于日本国的国民性批不批判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我的中国梦之二——《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 下一篇:《毒战》:最毒罪犯心,杀一才儆百